close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讀史論人生
讀史論人生
讀史論人生 評價
網友滿意度:17life現金券
老實說我很喜歡勵志類型的書籍
並不是因為我很脆弱或喜歡聽些溫暖的話
(講白點不是玻璃心啦XD)
我只是純粹覺得這類型的書能夠
給人不一樣的思路去想
不見得是非常厲害 那種充滿專業術語
更中意以簡單漂亮的切入點去談
有種"噢!!"、靈光一閃的那種感覺
那是我最喜歡閱讀的瞬間之一
推薦給大家這本!讀史論人生
這本原本也是我朋友推薦給我的,
自己看過之後竟然也有想推薦給別人
的衝動~~
可見這本書寫的多好啊XDD
主因是我真得很常上網買書啦
金石堂買的快又便宜
順便附上折價券,一起上網
求知求真吧! 金石堂購物折價券傳送門
讀史論人生
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:從《1Q84》的夢物語談起 ![]() |
猶太人笑場人生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《讀史論人生》
由歷史取經,檢視人生道路。
這本書緣起自作者給兒子的一封信,如何給新一代一個忠告呢?
作者周遊列國,看盡人生滄桑,嘗試從歷史中找尋人生的智慧,特別研讀當代「四大歷史名家」呂思勉、陳寅恪、錢穆、陳垣的著作,覺悟人生無外乎「命與運」的陰陽互動,歷史上的例子府拾即是,譬如歷代君王多數「有命無運」。至於今天,人生到底如何把握天命的運程?首先面對的是教育的大問題,如何用教育裝備自己,如何認識自我。作者斟酌比較西方的「寬鬆教育」、「快樂教育」與「虎媽教育」優劣,對新一代的人生志向寄予殷切期望。
作者介紹
張建雄
資深銀行家、著名專欄作家。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學士、加拿大約克大學Schullck學院工商管理碩士(MBA)。
曾任職美國大通銀行及法國里昂銀行達二十八年,長期於歐美加各地工作。近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及EMBA課程講師,亦是香港城市大學協席教授(專業銀行管理課程)和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經管人才發展中心客席導師。
專攻跨國企業研究,興趣包括紅酒和美食。並為《信報》專欄作家,以「張總」筆名,撰寫專欄「毋枉管」。
筆耕不止,著作豐富。著有《讀史觀世》、《讀史觀勢》等書。
讀史論人生-目錄導覽說明
序
1. 錢穆論人生和歷史
2. 人生路向和素養
3. 歷代青年和教育
4. 近代人物的見解
5. 歷史的殘酷和公正
6. 歷代君王的功過和命運
7. 美國的另類思維
結語
序
這本書的靈感,來自一封2009年給兩個兒子的信。這封信其實是應招商銀行的《財商雜誌》所寫的。這時候兩個兒子早已成年,並已成家,只欠還未當上父親,我的角色亦從"為父"、"為師"轉到"為友"的階段。我亦脫離了金融界足足七年,在上海置了一個家。每年只在城市大學開講時,才回香港短住。生活亦由"絢爛"轉為"我行我素",只見想見的人,只說想說的事,是退休人士的專利。周遊列國,看盡人世滄桑。互聯網的急劇發展,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大災難,令人感慨萬千。能給兒子的意見(不敢說忠告),是"聚福緣"──"受得富貴,耐得貧賤","受得成功,耐得失敗"。如何發展,確也是看他們的福與緣。
不知不覺間,已退休14年,在上海體驗了中國的"野蠻生長"多年,看着樓價上升和人民幣升值,亦成為"既得利益"的一群。也不必玩甚麼投資,選擇對了地點就夠了。真的有"發達秘方",誰會公諸於眾?這是常識。所以人生無外乎"命與運"的陰陽互動,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。這十四年來,讀當代"四大歷史名家"呂思勉、陳寅恪、錢穆、陳垣的書,沒有白讀。將所得公諸同好,亦是理所當然。《信報》"毋枉管"專欄的讀者應有所得。但集之為書,有系統地讀,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。歷史是殘酷而公正的,歷代君主大多數是"有命無運",有貢獻的極少,為害的卻不少,本書舉了不少例子。
過去150年,是中國的亂世,只有最近三十年為小安。我們的前輩又怎麼看?最精彩的是牟宗三《六十年來中國青年精神之發展》的文章,筆者不厭其煩,替老師續了六十年,直到2016年。看來青年期仍是一個"能破不能立"的局面,這是一個教育的大問題。教育本應是教育社會而不是社會反過來教育如何教育。西方的"寬鬆教育"、"快樂教育"與"虎媽教育"孰優孰劣,值得討論。本書包括一些美國人的另類意見,看看能不能東西方互補,亦是本書的目的之一。
筆者在本書編輯後,再給兩個兒子一封信,闡釋"天命"和"運程"的道理,與坊間的迷信無關,人生就是確定自己是甚麼"命",準備好自己,得"運程"一到,乘機而起。又知道及時下車,能過一些平淡而從容的生活,等待下一個"運",不必急躁。當然,知道"天命",而能"天人合一",那就是最幸福。這個過程不假外求,不是算命就得。是為序。
張建雄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平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18開17*23cm
頁數:192
出版地:香港
商品訊息簡述:
- 作者:張建雄
追蹤
- 出版社:商務印書館
出版社追蹤
- 出版日:2017/6/2
- ISBN:9789620765896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讀史論人生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